|
《陆维钊诗词曲选注》序 |
——蔡良骥 |
|
2016-04-05 14:09:13 |
[字体:大 中 小] |
|
1957年,我进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前身)中文系学习。第一学期,系里便为我们开设了中国古典文学课。陆维钊老师是在盛静霞师上“诗经”、王焕镳师上“先秦诸子散文”之后给我们上“楚辞”这一章的。时至今日,匆匆然已过去五十余载,但记忆并不随时光的流逝而淡褪。 陆老师衣着素雅,文质彬彬,语调平和而亲切,教态自然而洒脱。他用带有浓重乡音的普通话,以吟咏式朗读,吟哦般讲述,诱导你对情境的再现,对情感的体验。他很少用智性语言对内容作条分缕析的解读,而是创造一种氛围,一种情调,让你在理解的同时能有所感悟,想象力有所延伸。特别是对于那些思想深刻、感情饱满而艺术上具有特色的诗句,他常常会发出深深的感慨和叹息。这种在课堂上、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蕴涵诸多心灵因素的感叹,常使他表情显得十分明朗率真,率真得像个诗人。我常想他应该是个诗人,但我们当时并不知道他早已是一个诗人。 对陆老师授课的另一个印象是钦佩他深厚的艺术功底。一直习惯于用毛笔挥墨的人,用粉笔板书当然未能挥洒自如而尽兴,但他书写的流畅,字体的俯仰有致令同学们耳目一新。特别是对某些画面感较强的诗句,他不时即兴在黑板上勾勒出来,虽草草数笔却形神兼备,令阶梯教室内160余位学子齐刷刷地发出“氨的一声惊讶和赞叹。先生若是健在,对此情此景定能记忆犹新。我们课后常说他应该是书法家、画家。但我们并不知道他早已是书法家、画家。 究其原因,不难理解:“反右”后,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已显疏远;到1958年,在所谓“教改”中,教师的教材和专著已成为学生批判的对象了。即便有人略知一二,也噤若寒蝉,不便多说,以免招惹更多麻烦,更何况陆老师为人低调,朴讷寡言,不逐时风,不务虚名,在他看来,写诗,只是心灵感悟的一种记录;书画,只是修身养性的一种途径。执着于艺术之中,未必非要显名于外。 但真正优秀的艺术毕竟最终为人所认识,岁月的尘埃无法掩盖其耀眼的光芒。他的书法先于绘画驰名于世,他的诗作是最后被发现的艺术天地。我也是从西泠印社2005年6月出版的《陆维钊诗词逊中才领略到他的诗歌世界。他早在20岁上,就说:“万山青拥一诗人”(《与同学诸子登宝石山》)。的确,他有诗人特有的气质,诗人特有的品格。他心灵的视域十分广阔,感情丰富而敏锐。民族的命运,生活的变迁,先贤的业绩,人民的苦难,亲人的聚散,友情的纯真,山河的壮丽,诗词的优美,无不引起他心灵的回应。他的诗有一种历史感、厚重感,一种生活的实在感、清新感。格调高雅,意绪绵长。 陆维钊先生不止一次感叹自己晚年竟以书画闻名于世,其实,书画的成就同他的诗人身份紧相关联。诗人的情怀,诗人的趣味,使他的书画具有文人特有的气息和魅力,而书画上的求新求变,也必然借诗情激活创造力,从而独创一格,获得更为深厚的内涵。 这是有着丰富的人生体验、立意深远的诗,是有着独特的感悟方式、内蕴隽永的诗。吟咏陆先生的诗词,无疑有利于思想情操的陶冶,有利于审美情趣的提高,也有利于对陆先生在书画领域之所以能取得卓越成就的认识。嘉兴学院平湖校区退休教师刘宗德先生多年来致力于陆维钊先生诗词的研究,他从陆先生诗词创作中,精心挑选部分篇什,编辑成《陆维钊诗词曲选注》一书,为传承高雅文化做了一件有意义的工作。由于陆先生是具有深厚古典文学素养的学者,在意象的描绘和意念的表达上,自然会使他联想到历史,从而经常运用典故。这给读者的阅读和欣赏带来一定困难。该书不仅对疑难字句进行简要注释、随宜辨析,而且还从内容和艺术两方面予以精要评论,这无疑有助于读者对先生诗词的深入品味和审美把握。 于杭州启真名苑 |
|
|
|
[ 点击次数: 1023 ]
|
|
|
|